首页 自身建设 思想建设 抓住生态文明建设关键    全面夯实生态强省基础
抓住生态文明建设关键    全面夯实生态强省基础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3/11/27 14:33:28    浏览:45867次

赵韩

2013.11.24

各位领导、各位学员:

中共中央三中全会,是一划时代的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必将开启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也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指导性文件。省委统战部此时举办专题学习班,非常及时,对于我们尽快学习领会中央精神,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党派职能工作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这次专题学习班,我较为深入地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听了沈部长的指导性报告和三场专家报告,对相关内容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我简单汇报一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第14部分以较大篇幅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这是我国第一次系统、全面、科学地提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事关国家崛起,影响民生福祉,必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意义十分重大

我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觉悟比较早,行动快,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就提出了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目标。建设生态强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是破解资源环境和投资需求瓶颈、增强发展后劲和加速崛起的需要;是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改善招商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建设“生态强省”既当前的必然选择,也是今后支撑更高水平、更长时期发展的需要

我省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条件是南北物种汇集地和重要基因库,环境质量和物种的多样性保持良好可更新资源恢复能力较强,对全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基本实现“消灭荒山、绿化安徽”的目标;实施了淮河、巢湖流域污染治理等一大批重点工程;一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受到保护。这些都为建设生态省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另一方面,建设生态也面临很多制约因素。一是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矿产资源、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三是资源型经济总量的扩大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四是环境污染尤其水污染仍较严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五是投入不足;六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型经济比重过大;七是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目前,我省在生态建设方面尚处于全国中后水平。而国内很多省份都在抓结构转型和生态,如广东从2004年就着手抓生态建设,近期又出台了《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规划(2011-2020年)》。我省要在生态建设方面走在前面,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还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

     通过这次专题学习班,我认为我省应该“抓住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全面夯实生态强省基础”,具体应该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建立包含生态内容的考核指标

工业革命以来,以大力发展人们享受的物质为目标,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摧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常强调不要走西方的老路,但由于发展速度非常快,仍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甚至更加严重。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这实际上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现代人类要做到是非常困难的。在我国现阶段,生态标准能否做到位,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因此,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建立包含生态内容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和体系。按照各市县(市、区)所属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构建促进科学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落实责任制,突出强调生态建设、改善民生、统筹协调发展。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发布全省各市县(市、区)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评价情况。

2.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全省及分区域的生态指标

目前,关于生态强省的内涵、标准等尚无明确的定义。而打造生态强省,就必须是高起点、高标准和高要求。因此,我省应在规划和标准上先行,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理念,对全省进行规划,以流域和区域为基本单位,依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与现实基础,加快明确其主体功能,制订相应的生态指标和标准,实行差别化的开发和保护策略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大、适宜开发的重点区域,加快引导人口和产业聚集,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生态脆弱区,实行保护性开发;对影响生态安全的山区,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促进点状开发、面上保护,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

3.促进生态区域和谐发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考虑生态区域,要考虑生态链覆盖的整个区域,应该包括保护区域和开发区域。生态保护区域,往往也是经济增长较慢区域,但它对开发区域影响和贡献很大。如何保护和调动生态保护区域百姓和政府的积极性,促进良性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要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原则,健全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各地环保积极性。虽然我省在新安江流域作为全国试点,因为涉及其它省份,完善相应的机制必然较慢。可以在省内加大力度,做好垂范。具体内容涉及到完善跨界断面河流水量水质目标考核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提高源头地区保护水源积极性和受益水平;建立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探索建立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财政专项补助政策;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扶持力度,重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实行省市县联合共建。可考虑设置生态税种征收“生态税”。也可施行水权交易模式。

4.加快产业转型,建立结构调整生态优先导向机制

经济结构调整是我省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而调整结构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生态。如果不建立生态优先的调整导向机制,调整的过程就会长,效果也比较差。因此,要按照“产业主导、生态优先”的原则,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对淮河、巢湖、长江和新安江等重点流域,对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等重点区域,以及化工、汽车、建材、造纸、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的进行综合性规划,统筹协调,把优化产业结构同解决工业污染结合起来,把环境管理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把环境标准作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 促进产业结构高端化、低碳化,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

5.注重科技和文化支撑,建立专门的生态研究和评价机构

生态的保护、治理和合理利用都需要科技和文化的支撑,因此要重视生态及其相关科学技术和人文的研究。目前还缺乏针对区域生态与发展整体考虑的综合性研究,使得相关的规划缺乏科学性。我省可建立专门的生态与发展研究机构,既可支撑省内相关工作,也将走在国内外的前列。研究可以涉及生态文化理论、生态比较和生态建设的战略规划、制度机制、对策举措等。同时,健全完善生态评价机构,使生态建设更具科学性。

6.深化生态文明宣传,形成生态文明新气象 

生态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但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只有统一思想、高度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才能上下一心,形成合力,加速生态强省建设步伐。因此,要以生态文明宣传为先导,普及生态建设相关知识,倡导生态文明。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开展低碳机关建设;教育部门要把保护生态环境内容贯穿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中,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形成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素养。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阵地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要加快建设绿色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要以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生态文明新风尚的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生态强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给我们民主党派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这些年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如有一些相关的提案,有对保护区域如金寨县的对口帮扶,但距离新的要求还有差距,今后还要加大相关工作力度。我们相信,但只要全省上下同心同德,扎实推进,一定能使我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成为经济繁荣、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