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员天地 社员文苑 以跬步致千里
以跬步致千里
作者:夏然    发布时间:2021/6/10    浏览:45837次

深夜,雨声打断了我的思绪。作为一名法语教师,为响应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我正在制作课件,希望通过网课引导学生用法语来讨论身体健康这一主题、更好地宣传我国的“疫情防控知识”。身为九三学社成员,我希望能够和我的同志们一起,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我热爱九三学社先辈梁希同志所作“以身殉道一身轻,与子同仇倍有情, 起着星河含曙意, 愿将鲜血荐黎明”[1]的慷慨诗句,挚爱这首诗中传递出的那种为了迎接民族解放的曙光,不借以身殉道的壮烈情怀.然而,我如此微薄的力量,真的能够不负“九三人”之名?

我怀揣着这样难以入眠的疑惑,伴着绵绵雨声再度翻开社史,以期从九三学社长达七十五年的漫漫长河里,从无数璀璨的前辈先人的智慧中寻找答案。那鲜活的过往镌刻在字里行间跃然眼前,仿佛穿越了时光的藩篱,与当初的他们进行对话。

1945年,那时的中国风雨飘摇,正站在时代的岔路口上。当时,九三学社尚未成立许德珩先生等人仍然对成立永久性组织心存疑虑。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期间, 分别会见了许德珩、劳君展和梁希、潘菽、金善宝、涂长望等九三学社先贤, 鼓励他们把“民主科学座谈会”搞成一个永久性政治组织。许德珩担心人数太少,毛主席鼓励了他:“人数不少, 即使人数少也不要紧。你们都是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 经常在报上发表意见和看法, 不是也起很大作用吗?” 在许德珩的回忆录中,他记述道:毛主席的这次谈话可以说是九三学社得以成立的最直接的原因,甚至可以说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梁希、潘菽、金善宝等在此之前, 就与周恩来、潘梓年等建立了密切联系, 在他们的指导下从事进步工作。正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的启发、推动和关怀下, 解除了前辈们的“苦闷”, 九三学社这才得以在“民主科学座谈会”基础上诞生。

原来我的前辈们,这样璀璨的、耀眼的、给我们开拓了如今美好生活的前辈楷模们,他们也曾苦闷、也曾彷徨,也曾觉得力量渺小而浅薄、也曾站在历史的十字路上不知所措,也曾和我一样,犹豫着是否迈出第一步……然而他们并没有妄自菲薄,更没有畏葸不前,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摸着石头过河,犹如在黑暗中的提灯人,以知识分子的求真与务实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蹚出了一条笃行民主与科学的道路,并公开表示接受共产党领导:“唯有循此途径, 始可导中国于民主、自由、富强、康乐之境,愿共同努力,以求实现。” 

如今,九三学社不断壮大,社员人数已增加到12万余人,聚集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杰出科学家,已成长为一个政治上可靠、组织比较健全的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而我们的国家,也终于应七十五年前宣言的期望,真正做到了“导中国于民主、自由、富强、康乐之境”!

这一切的成就,是建立在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和牺牲上,也建立在一代代九三人始终坚持民主与科学的基础上。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先生曾这样说过:“许德珩、周培源、吴阶平等老一辈九三学社领导人,亲手建立和发展的九三学社,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社社员,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推进政治交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信和自觉,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

掩卷之时,雨声渐息。是啊,七十五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九三学社的成就,并非由许德珩先生等先行者一蹴而就,亦不仅仅是随后做出杰出贡献的“两弹一星功勋”王淦昌、邓稼先、陈芳允、程开甲等18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功劳;九三学社,代表着每一位九三学社的普通社员在各自岗位上勤恳工作、钻研奋进,秉持着对知识的求真信念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民主与科学精神,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沿着先辈们的足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是啊,正是如此!恍然之间,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由无数人的脚印足迹汇集而成的道路,它从一开始的踽踽独行,紧接着结伴成伍,到渐渐凝成溪流、聚成小河、融入江水,汇成大海……最终变作一条承载了无数脚印的、坚实稳固的康庄大道,从这一个七十五年,迈向下一个七十五年。而我——千千万万“九三人”中的平凡一员,正站在这条由无数足迹坚韧踏成的大道中央,我的足迹,也和我的同志们一起,深深地印在脚下坚实而又柔软、温柔而又强大的祖国土地上。

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穿越时空、从这条道路中、由无数前人踏出的脚印里逐渐传达到我身上。那穿透了时光的坚韧信念洗刷了我的焦虑与迷茫,仿佛有谁正借着我的眼,看向璀璨未知、充满希望的未来,鼓励我、推动我向前,发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故步自封,要敢于创新、勇于革新、不断前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的确无法前往抗疫一线,像参与防疫工作或援救病人的同志们一样英勇奋战;但知识就是我的武器,科学就是我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6];而面对如此时艰,我能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将我的本职工作与时俱进,做得更加完善,即便在疫情期间,也不能落下教学进度,毕竟今天的莘莘学子,就是祖国明日强大的力量!

我想起了我的领路人、合工大卢剑伟教授的殷殷指导:要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采取有效的线上教学互动模式,结合多种形式的线上教学活动。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落下,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我也致力于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中,基于新冠肺炎新闻特性和社会影响,有意识地通过引导学生们对比、讨论中西方国家对待疫情的不同态度,展现不同文化下的思维差异,让学生们更加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格局和制度优越性,从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我终于完成了我的新课件;做完这一切时雨收云散,长夜将明,天空露出熹微的鱼肚白,一丝绚烂的晨光正努力拨开厚重的云层,洒在我的教案上。

在前辈们的事迹和精神的鼓励下,我也终于踏出了属于我微小而坚实的一步。也许将来某一天,也有人会踏过我留下的足迹,带着我雀跃的眼睛,顺着这条“九三大道”不断延伸向更远的地方,前往更加美好的、生机勃勃的未来。

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