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员天地 社员风采 新中国第一代海归派
新中国第一代海归派
作者:作者    发布时间:2011/1/5 15:23:17    浏览:8616次

 

每当看到一批批海归派回国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我不禁想起新中国第一代海归派葛庭燧辗转回国的情景……

 

60年前的今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庄严的宣告像一道红色的电波,传遍全国全世界。远在大洋彼岸的葛庭燧闻之兴奋不已,他握着母校清华大学发来的聘书,对着妻子(科坛何氏三姊妹中的大姐何怡贞)吟起老杜诗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他们的两个孩子欢呼雀跃道:“噢——我们要回中国老家看爷爷奶奶了!”

 

那时回国谈何容易,葛庭燧提出要求回国的申请,未被美国当局获准。原因是,葛庭燧1943年获博士学位,论文是《不可见紫外光源的研究》,这是一项与军事有关的研究课题。随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光谱实验室参加美国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关于铀及其化合物的光谱化学分析,又在该学院辐射实验室进行远程雷达发射和接收两用天线自动开关的研究。涉及美国机密,不得离开美国。这一答复,对怀有报国夙愿的葛庭燧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他陷入了沉思,往事一幕幕在脑海里浮现——

 

早在1935年清华读书时,他就积极参加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里担任中队长,并与章文晋、武衡等进步学生组建“实用科学救国会”,向民众宣传科学,唤国人起来救国。1938年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研究院,由中共地下工作者联络进入游击区——冀中军区,帮助八路军建立无线电台和利用冀中遍地硝盐研制火药,受到吕震操司令员的接见。1943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应邀参加美国曼哈顿原子弹计划有关研究工作。1945年后,筹建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进行金属驰预谱和金属力学性质的基础研究。这一时期,他发表了18篇研究论文;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量金属中的内耗装置,被国际上称为“葛氏扭摆”;还首次发现了晶粒间界内耗峰,被国际上称为“葛氏峰”。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奠定了“滞弹性”这个新领域的理论基础,成为世界金属内耗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

 

19492月,在中共地下党员侯祥麟、顾以建联系和支持下,他和计苏华、丁敬、陈立等在芝加哥发起和成立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美中地区)”,并担任理事会主席。同年5月,他把中共地下党员、香港大学教授曹日昌转达中共“北方当局”希望钱学森教授“能很快地回到国内来,在东北或华北领导航空工业的建立”的来信及时转给了钱学森,并附言表明“愿随其后回国服务”。同时,还把钱三强教授发给他的“欢迎回国筹划新中国的科学建设”的来信,寄给纽约《留美学生通讯》公开发表,大造归国舆论。

 

忆及多少往事,一贯信奉“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葛庭燧,决心同美国当局斗争到底。194911月,通过各种交涉和斗争,他终于冲破重重阻挠,毅然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优越的工作环境,携夫人及子女取道香港辗转回到祖国。

 

当来到阔别已久的清华园时,他感到一草一木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特别是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叶企孙教授签发聘书任他为清华大学物理教授,并负责编辑《自然科学》和《科学通报》杂志,他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

 

195210月,葛庭燧积极响应建设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号召,举家迁往沈阳,创建中科院第一个金属研究所。在这里,他培养了大量的研究生和青年骨干,为新中国的初期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55年他当选为中科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同年12月,随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第一个科学代表团访问了日本并作了学术报告,回国后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宴请。1979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入党志愿书上表示“余生交给党安排”。

 

19809月,他奉命来到我国第二个科研基地——合肥担任中科院合肥分院副院长,负责筹建固体物理研究所。从此,他决心使科学工作在祖国的国土上生根,并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培养出我国的人才,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1989年他被推为第九届国际固体内耗和超声衰减学术会议主席,在北京成功地主持召开了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国际会议。大会一致通过将“内耗与超声衰减国际奖(甄纳奖)”授予他,以表彰半个世纪以来,他在这个领域内理论、实验研究和仪器创制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99年,他作为亚洲第一人获美国TMS协会最高奖项——梅尔奖,并被选为美国核学会荣誉会员。为此,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致贺电:“对您荣获美国TMS协会梅尔奖,谨致祝贺。这是国际材料科学界对您杰出成就和贡献的表彰,也是对您和您的同事们几十年来在祖国从事国际水准研究工作的肯定。”同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对葛庭燧获TMS之梅尔奖特致函表示祝贺:“60多年来你对内耗问题的贡献,对培养中国材料科学人才的努力是大家称赞不绝的。”

 

是的,葛庭燧一生崇尚科学,追求进步,不愧为一代科技楷模。他发表了240多篇科技论文,出版《固体内耗理论基础》等7部专著。先后到过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访问、考察、讲学和学术交流;又从北京到沈阳、到合肥,为开创我国的科学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身为中共党员和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他还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1998年长江发生洪涝灾害,他一次捐款1万元,并把中科院给他的2万元奖金捐赠给了合肥分院实验室和和子弟学校,同时还救助国企下岗职工和贫困山区失学儿童,这都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今天,葛庭燧院士虽离开我们有10个年头了,但凝望着矗立在中科院合肥分院他的纪念铜像,我们由衷地景仰他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海归派矢志报国和献身科学的精神。特别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他创建的实验室培养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长起来了,并将固体内耗研究领域拓展到液态物理研究中,现正踏着他的足迹不停地向新的科学高峰攀登。